相关栏目
    热点信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2019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7日 来源: 校办 字体大小: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学校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特色发展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转设工作取得实质性推进之年。学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奋斗进取,表现出了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在“双创”活动和学科竞赛方面取得好成绩。学校重点工作完成,转设工作有实质性推进。学校综合实力在广东民办高校、全国民办高校占有一席之地,继续保持良好社会声誉,为学校转设后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校师生员工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一、转设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转设工作列入2019年重点工作。在省政府、教育厅、广州市、惠州市和博罗县各级政府的支持关怀下,学校对标作战、挂图作战、倒计时作战,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

    9月17日、18日,省教育厅组织广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来到我校进行现场考察评估。10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报请批准我校转设为广州理工学院(粤府函〔2019〕349号)。12月21日、22日,教育部组织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来到我校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专家们对董事会选择应用型办学定位、非营利性办学性质、师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教育情怀表示赞赏,对我校办学条件建设、转设准备工作、专题汇报等方面给予肯定,对学校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研成果孵化校办企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印象深刻。学校转设后的广州理工学院建设思路科学清晰,发展前景清晰明朗、鼓舞人心。专家组要求学校加快办理行政教学用房的产权证。

    二、成绩亮点不断涌现

    一是加强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坚持全校大学习大讨论,通过双周校级学习会、单周部门学习会、校院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放眼粤港澳大湾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新发展,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二是做好学校事业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教代会、教职工大会、转设工作、专题会议等提出的工作指导思想、发展理念、目标任务、战略路径、重点改革突破领域等方面,都得到广大师生员工认可和赞同。召开教学科研工作会议、创新创业工作会议,实施“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以转促建、以转促改、以转促发展,进一步明确深化改革再出发,确立应用型办学方向和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具体举措。学校整体风气正,校风严;师生员工整体精神面貌好,思想统一、奋发向上;校园政治安全是稳定的,各项工作成果是丰硕可喜的,发展前景是鼓舞人心的,共享发展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三是推进现代大学治理。认真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专家教授治学、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依法治校。调整学校领导班子,省教育工委选任的新任党委书记黄圣诚同志到校工作后,学校领导班子力量进一步加强。选拔任用一批年富力强、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的年轻干部。制定学校新章程,召开教(工)代会。完善以依法治校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全面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全校性常设性领导小组,学校各项工作初步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大部制,剥离后勤服务保障事务,积极构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潜心育人治学、教辅单位保障有力、职能部处优质服务的新格局,依法治校成效正在显现。

    四是深化改革推动事业发展。创新强校与质量工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科专业课程、实习基地、产业学院、双创学院、高水平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自主评聘职称制度改革、校史馆等涉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成效已经显现。教学规范、科学研究、行政运行、招生就业、后勤保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教学改革成果取得较大突破,首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次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建设。新建一批高水平实验室,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高投入完成省工程中心实验室建设任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专业实习取得新进展,新增实践教学基地35家。科研纵横向项目和经费取得历史性突破,立项纵项项目67项、获得横向项目57项,获得纵向经费259.5万元、横向经费561万元,总计达到820.5万元。首次获得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资助经费12万元;首次获得广东省政府校地接对实践育人项目1项,获得省政府教育发展专项资助10万元。知识产权工作和专利取得突破,首次获评“广州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并获得政府建设经费20万元;授权申报专利32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件。教师发表核心论文70篇,比上年增长1倍多。首次设立校本研究资助课题。

    五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夯实党建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常抓不懈,反腐倡廉建设警钟长鸣,基层组织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学习型党组织、党员和干部培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改革、团学组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工作更加得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成为校园主旋律。以党风建设引领校风建设,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风建设,反学术不端行为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显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干部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责任心、担当精神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尤其是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得到提高。

    六是推进民生工程。重视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已经完成十大民生工程:二三饭堂升A成功、完美校园上线、市政水网通水、用电增容、运动场地改造升级、教工食堂建成、教工之家建成、办事大厅初步投入使用、附属幼儿园完成基建、教职工子女入读增城学校优惠政策落实。新职工宿舍、垃圾场即将投入使用,健身房、直饮水、热水工程即将上马动工。以人为本、发展成果普惠广大师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构建和谐校园的实际行动落地落实落细。
    七是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一大批功能性新建筑用房投入使用,启动绩效评估考核制度改革,深化职称评审制定改革,包括吸引人才和稳定师资队伍、合理确定教职工薪酬体系和教工宿舍分配在内的,深化改革涉及的难啃的硬骨头得到重视,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清晰,深化改革创新的共识进一步增加,工作中的许多短板正在补齐补强。  

    三、主要工作按计划完成

    (一)初步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广东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立足新工科和特色发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以大思政观和新思政观引领改革、以协同创新推进改革、以质量成效检验改革,初步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二)推进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治理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专家教授治学、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推进依法治校,构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潜心育人治学、教辅单位保障有力、职能部处优质服务的新格局。

    实施依法治校行动计划。学校发出加强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决定,完善以依法治校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责任心,全校面貌焕然一新。合计完善制度221个,其中新建38个、修订92个、保留原有制度91个、废止原有制度69个。合理调整全校性常设性领导小组,调整29个、成立2个、撤销12个。完善大部制运行机制,成立6个工作部、2个群团组织、5个教辅单位,设置12个教学院部、2个产业学院,逐步发挥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按需设岗,干部能上能下。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发挥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工作流程,推进信息化,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建设办事大厅、完美校园。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进,依法治校成效正在显现。

    重视群团组织建设。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校领导与学生午餐制、校领导接待日制、校领导联系师生制、校领导担任运动队领队制、校领导与辅导员定期会议、校领导与女教工定期座谈会等制度,完善教代会、工会工作制度,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共同参与学校新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开展依法治校专项行动。重点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整改,对今年学生就业率下滑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鼓励和鞭策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全校最终就业率提升到98.30%。

    建立全校集体学习制度。健全完善全校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建立学校荣誉体系,设立董事长奖励基金。重视先进模范人物引领作用,开展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形成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潜心育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省内学术名家、教学名师举办讲座33场,承办全省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年会,举办实验室专家论证会,引导教职工更新观念,熟悉新业态。

    (三)坚持以评促建,着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019年,围绕学校转设重点工作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研究和校本研究、推进实验室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强校工程建设。

    1.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以能力为导向,制定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在课程模块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三全育人”活动设置、学生专业拓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紧扣行业产业和社会需求,突出能力导向,突出学生学习中心,突出实践和应用,培养知行合一、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素养高、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强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推进“双万”工程。申报省一流专业2个,获批省特色专业1个。取得省在线开放课程2门、竞争性网络精品课程1门,建立校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共资助建设经费36万元(含创强工程)。

    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培育教学成果奖。首次开展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共培育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思政专项3项,重点5项、一般12项,资助经费13.1万元;评审表彰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实现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落到实处。校内外实践基地增加到111个,组织38个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占专业总数87%),参与学生2956名;毕业论文选题总计2706 篇,其中来自生产实践1991篇,占比73.57%;开展学生实践总结分享会。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在常规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基础上,加强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管理监控,实现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巡课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全年完成听课783人次,巡课328次,巡考1640场次,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校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出台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网络信息空间安全学院。推进机电工程学院、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大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实现多元融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教学运行有序规范。严肃课堂纪律,提高课堂质量。强化师德师风,落实教师行为准则,日常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学生学籍管理、教师课程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严格考风考纪,学生考试作弊数量明显下降,从2018年的56起降低到2019年的18起,2019年底的无人监考班级数量增至32个班级、86考场次。

    组织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工作。5月31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9年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名单的通知》(粤学位函〔2019〕5号)发布,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成功新增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专业申请2020年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工作按计划推进,中期检查会校外专家校内自评已经完成。

    2.科研工作稳中求进,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坚持产学研结合,突出应用研究和校本研究。申报纵向项目142项,立项67项,获得政府科研经费259.5万元。组织开展校本研究,首次新增25项校本研究项目立项,结合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解决身边的问题,促进教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工作方法能力。

    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并实现全覆盖,形成省、校、院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在原有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优势学科、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启动院级重点培育学科立项建设,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思想政治教育4个一级学科立项成为院级重点培育学科,资助建设经费8万元,实现重点学科建设覆盖所有二级学院。

    推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扩大社会服务领域。推动教师走出校门,主动服务社会。委派教师参与园大公司校外培训、技术改造升级工作;组织教师参与省政府乡镇扶贫工作团到偏远山村工作。主动服务企业,参与企业科技和新产品开发。获得企业横向项目57项、横项目经费561万元,实现横向科研经费的历史性突破。获得省德育项目校地接对实践育人项目,获得省政府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0万元。组织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为徐闻县和安镇金鸡村小学捐赠教学用品8万元。

    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专利数量逐年攀升。获得“广州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称号,获得政府资助20万元。全校师生共申请专利280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同比分别增长75.61%、471.43%;授权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9件,授权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依托工作室组建学术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9个、博士工作室8个、双师型工作室8个、社会服务工作室6个,资助建设经费93万元。工作室累计达到56个,其中科研团队27个、教学团队29个。工作室类型更加多样,推动了校企业深度融合,多学科深度交叉,跨专业多元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范式。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成的《“三三三”制工作理念和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学校投入1438多万元,新建成7个工业机器人实验室,举办5期师生培训班。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项、建立实习基地2个、获得纵横向项目经费126万元,实现了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的突破。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33场,参与师生13000多人次。学校承办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年会,全省50多位各高校企事业单位、政府官员参会;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举办全国专家论证会,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到会。

    3.实验室建设全面推进,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新建实验室11个(含工程中心)、填平补齐实验室13个,总投入1438.71万元。全面整合公共计算机课程实验室。全面清查教学科研仪器资产,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组织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安全讲座、“安全周”活动,消除安全隐患。

    4.丰富图书文献资料,新建一批藏阅一体化阅览室

    加强图书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管理,新引进17个数据资源库,为师生提供更多可选择可利用的图书情报资源平台。新建图书馆电子门禁系统,新建藏阅一体化图书阅览室5个,为阅览室配置空调,美化图书馆环境,营造天院书香文化氛围。图书馆开放时间由每天10小时延长至14小时,周开放时间达到98小时。完成23万册图书分类、登记、注册、上架。

    5.以创新强校工程为抓手,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上台阶

    以创强项目为依托,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立项省质量工程项目8项,其中特色专业1个(人力资源管理),在线开放课程2门(英美文学、土木工程),教学综合改革2项,一般教改3项。校级教研教改立项15项。

    以创强项目为牵引,推动科技研发提质增效。申报省科研认定项目12项,竞争性项目5项;校级立项16项,其中委托1项、重点5项、一般10项。

    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结项质量。完成省级质量工程结项5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结项10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结项7项,校级科研项目结项12项。专家评审良好及以上30%,合格率85%以上。严格按照省创强资金管理办法和学校创强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分配和管理创强费用,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创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四)加强政治引领,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坚持学生工作重心下移,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困难问题,提升学生工作能力水平。

    1.加强学管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

    组织开展辅导员培训,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优秀工作案例评比和户外拓展活动,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林妙芳入围2018年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并荣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组织“青马工程培育”“团学干部培训班”,提高团学干部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成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组建国旗护卫队,组建朋辈心理咨询部,选拔创新创业委员,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心理咨询、校园安全、国防教育、宿舍管理等工作。

    2.深化思想引领,强化主题教育

    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树立价值标杆。组织五四大合唱比赛,组织“灯塔工程”、升国旗仪式, 举办“我最喜爱的教师”评比,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参与教育厅“励志、修身、报国”主题教育活动,12个产品参与比赛。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主题教育教育活动,“一周一班会,一月一主题”成为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开展多维联动基础团日活动, 一校一主题、一院一亮点、一支部一特色,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教育实践活动。18电子信息工程1班团支部的团日活动获得团省委百优项目。5支队伍获得团省委重点项目立项,奔赴揭阳、梅州、兴宁等地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大坪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团队获得团省委“灯塔团队”称号。

    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划拨专项经费和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氛围。竞赛成绩总体提升,全年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省级及以上222个项奖,比2018年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获得国家级78个奖项,比2018年增长73%。重要赛事填补空白,新增了一批影响力大、竞赛水平高的赛事,并取得喜人成绩。首次参加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首次参加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并获二等奖,首次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大赛并获二等奖,首次参加创客广东大赛并喜两个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首次入选共青团广东省委“青创100”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部分重大赛事取得突破,足球队参加阿迪达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荣获东南区决赛季军并打入全国总决赛,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第六名;参加第15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

    4.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新进展

    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和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心理咨询网络预约系统方便快捷。与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绿色就医通道。积极开展525心理活动月活动,举办心理演讲比赛、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公益广告大赛、心理微视频征集大赛、心理讲座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获评全省高校2018-2019年度高校心康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心理中心主任”。

    5.奖助减免贷取得成效

    完成勤工助学、毕业生贷款、建档立卡统计等资助工作。勤工助学资金全年累计50多万元;高校贷款116人,合计92万元;生源地贷款794人,合计633.65万元;建档立卡户97人,资助48.5万元。国家“三金”合计559.56万元;学校奖学金奖励841人,合计35.87万元;困难新生资助117人,合计13.38万元;选派学生参加 “助梦扬帆”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海外研学项目;暑假组织师生赴南雄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政策下乡行活动,南雄电视台全程报道。全年共有8871学生参保,参保额约279万元,新生参保率约为85%,老生参保率约为80%。

    6.招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2019年招生第一志愿投档率100%,文科超录取分数线24分,理科超分数线18分,生源质量总体趋好,艺术类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会议,落实书记、校长“一把手”工程,落实二级学院院长和书记第一责任人、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指导毕业生报考“三支一扶”,录取29人,录取率30.2%,帮助153名毕业生申领求职创业补贴,共计30.6万元。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绿色就业通道,举办就业讲座,通过新媒体、校园网、宣传板发布招聘信息,承办广东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与31家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9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98.30%。

    (五)推进师资队伍引育,做好发展规划

    1.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按转设和《国标》要求,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博士、骨干教师和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全年引进93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54人,特聘学科带头人1人,专业负责人5人、课程负责人13人,省工程中心特聘人员11人,骨干教师24人,博士15人,硕士43人。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激活青年骨干教师学习成长活力。搭建发展平台,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扩宽学习交流渠道,为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提高教学能力、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开设新课程等创造学习进修机会。选派4位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组织32位新进教职员工参加岗前培训;30位教师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为4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的老师提供支持。

    2.深化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工作

    全面完善职称评评聘制度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建立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实验技术、专职辅导员等系列职称评聘指标体系,全面修订申报条件的代表作指标体系,得到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组织职称申报工作,63人通过学校评审,其中副高级13人,中级15人,初级35人。评审过程科学规范,评审标准条件适合学校实际,得到校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规范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规范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完成年度职务聘用工作,聘用主系列职称74人、副系列职称4人,基本实现按岗聘用,分类管理。

    (六)规范内部管理,做好统计、年检、财务、资产工作

    1.通过2018年民办学校办学年检。根据教育厅要求,组织自查自检,如期报送年检材料。12月20-26日教育厅网站公示民办高校2018年度检查结果,我校合格通过。

    2.做好高基、状态数据库统计工作。迎接教育部抽查、省教育厅专家高基数据核查,顺利通过今年高基数据审核上报工作。按时完成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库采集、上报工作,学校数据统计工作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高基数据上报工作受到教育部通报表扬。

    3.财务资产管理规范化
    做好预决算管理。制定年度预算,做好年终决算。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体育运动场地、图书馆、校园环境改造经费和转设工作经费等专项建设经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加大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创新和突破项目的奖励力度,加强教职工人文关怀。
    加强经费保障。围绕中心工作,做好融资贷款工作,规范财务行为。在学生学费收取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统筹学校日常运行和建设发展的资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一批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改善用房条件,增加办学用地面积,保障白云校区、增城校区和惠州龙华校区土地和房屋基本建设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完成薪酬调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各级各类人员薪酬结构进行调整,教职工薪酬福利待遇逐步提升,全校平均增加9%以上,进一步激励教职工投身于学校事业发展。
    规范资产管理。发布《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资产和建筑楼宇管理主体单位和责任,完善资产管理机制体制,规范资产日常使用、管理等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完成自查、复查、总结上报工作。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完成校园网提速工程,用户桌面接入由100M升级为1000M,单用户网速提升到50Mbps,无线信息点增加1500个。完成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新建CET标准化考场171间、多媒体教室10间,完成100余间多媒体教室整改。整合公共机房资源,搬迁机房14间、调整机房6间、新建机房16间,增加约1400个座位、1000余台电脑,完成行政楼公共机房建设。

    推进信息化安全应用。完成校园网改版,支持移动端访问,校园网主页发布新闻1055篇,二级网站更新3559篇。强化网络安全建设,新增防火墙、数据库审计设备,满足网络管理和安全等级保护需要,实现数据库全业务运行可视化、日常操作可监控、危险行为可控制、所有行为可审计、安全事件可追溯。重要时间节点,安排专人对校园网、重要信息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全年无信息安全事件。新建会议系统,新建无纸化会议系统1间,无纸化会议系统信息化技术融入会议各环节、全过程。

    提高公文质量。推进公文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抓办文起草、审核、校对、印制、发送、时效各环节。依据公文流程,核实工作依据,核准基本数据,严明组织纪律,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公文质量,全年制发公文613个。实行发文部门和校办双轨跟进,提高公文速率时效。

    加强收文督办。电子政务平台收文1256个。实行即时收文登记、即时提请校领导批示、全程督办跟进,按照时限落地完成。研发使用收文机器人,校务部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信息录入技术嵌入学校OA系统,实现流程优化、信息化覆盖,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统筹全校性会议。统筹全校性会务活动20场。协调筹办校长办公会及重大专题会议43个。严格遵守督办纪律,严格落实办公会精神,制发纪要,督办各部门执行力。

    (八)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上台阶

    1.启动学生宿舍小区化管理新模式。将全校学生宿舍分区封闭管理,已启动山下片区围蔽工作。优化人员配备,整合学生宿舍内保、宿管员,精简人员,优化配备,明确责任区岗位。推动社区文化创建,在小区创立党建工作站、思政工作辅导站,打造党团文化建设阵地。

    2.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

    狠抓校园治安防范、交通管理、火灾预防、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师生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稳定。开展防盗、防骗、防火安全教育。开展校园风险点危险源排查治理,加大校园监控设施建设,高清监控摄像头覆盖校园主干道和重点区域。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开展“11.9消防日”宣传活动,每月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组织消防培训及灭火器实操演练。加强学生宿舍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查处违规电器、校外租房,开展“拒用违规电器,保障生命安全”主题违规电器危害展。

    3.转变观念,加强食堂商铺安全管理。引进优良资质餐饮企业经营。第二饭堂、第三饭堂通过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验收审核,获评广东省“A”级食堂。

    4.积极做好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工作。加强医务室建设,配齐专职医务工作队伍。积极做好健康宣传和医学知识科普工作,重点宣传肺结核、水痘、艾滋病、流感等传染病防控知识。

    5.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4月23日自来水通达学校,结束了办学以来不通自来水的历史。5月30日,白云区供电部门在我校中心电房线缆成功接驳,我校3850KVA增容项目圆满完成。校内垃圾中转站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完成了校园二期建筑通水通电工作,启动了1号水池通往山上片区的改造工程,生活污水排放将于2020年纳入市政排污管网,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6.推进校园绿化。改善校园环境。按计划翻新楼宇,翻新亭台,更换门锁,维修路沿石,维修宿舍,栽种树木。创新文卫监管办法,以党总支为单位划分创文创卫责任区。

    7.校园基建取得重大进展。学校办理完成805.91亩《不动产权证》。博罗校区334亩办证进程加快, 2020年1月19日,学校已经成功取得该地块。房屋总面积43.4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4.56万平方米(含在建8.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9.16㎡,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2.13㎡。达到国家办学指标要求。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全育人”落实不够到位。促进三大课堂相互融合,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思政课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进展较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困难较大;专职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有待加强。

    (二)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在路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需完善,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内容需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校风学风建设有待加强,课堂“革命”有待凝聚共识强力推进;国家和省“双万计划”还没有真正启动,省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距离真正让教师严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差距还很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还有待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三)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有待提升。科研项目尚未实现省科技厅计划项目零的突破;横向项目没有形成团队合力,工科类二级学院到校科研经费与学校已经投入设备总量不相符,差距较大;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和专著数量偏少,支撑学校发展的科技成果不足;应用研究成果、智库、被政府采用的调研报告偏少,成果转化难度较大,效益不显著;重大科研平台难以突破,师资综合科研能力较弱;省工程技术中心还没有完全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

    (四)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规范和设备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管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有待强化和着力推进。资产管理水平还不高,资产处置还不够及时,有的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第一责任人和具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亟待加强。

    (五)师资队伍建设须久久为功。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师进修的政策实施落地还不够到位,师资队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总体数量不足,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低,博士学位教师较少,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多,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学校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六)领导干部服务意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和胆识缺乏,有的中层干部精神状态低迷,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严重不足,工作不细致不落实不到位。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顶层统一设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存在较严重的信息孤岛。学校办事大厅还不够完善,网上办事大厅主要停留在一般性的报装维修服务,大数据精准管理缺乏。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习动力、创新精神、危机意识、大局观念需要提升。

    (七)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还存在盲区。学生工作抓得还不够细,不够落实,不够到位。面上一般性工作抓得多,还缺乏落实到班级、宿舍重点人员的具体措施。事务性工作抓得多,思想教育工作抓得还不够细。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关注得多,对于重点学生关注得少。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学生信息沟通共享还不及时、不到位。学业预警和表现预警的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到全覆盖。对学生出现非正常死亡的预警及苗头工作做得还不及时不到位。辅导员流动性较大,数量不足,开展工作的质量不平衡,能力素质亟需提升。

    (八)意识形态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基层党组织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思想的政治站位不高,部分人员对校园政治安全缺乏红线底线意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常态化工作机制不健全,多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缺乏处理应急事项的能力;专门力量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干部履职能力欠缺;固本强基、正本清源工作还比较薄弱,经不起打硬仗的严峻考验;对意识形态领域和校园政治安全的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

    2020年是学校迎接转设后新发展的起步之年,是学校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特色发展之年,是学校推动质量立校实现内涵发展之年。要全面总结2019年的工作和学校20年发展的成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更要找准差距,明确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补齐补强短板,推动规范办学、特色发展。站在学校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科学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广东省民办学校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广东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